怎么查看中华万年历老黄历黄道吉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了解一下吧。
1、我们先在手机上打开中华万年历APP。
2、打开之后,我们就可以看见日历了,下面红色字体的日期,就是黄历基本信息了。
3、我们点击黄历信息,就可以看见详情信息了,选吉日的话,就点击日期下方的挑选吉日。
4、打开之后,我们选择自己要事件类型。
5、打开之后,就会有一小部分的吉日,我们可以输入自己想要的日期进行查询。
6、找到相应的日期后,我们点击日期后面的+号,到时候就会提醒我们了。
终于有人把「黄历」讲清楚了!
两千多年来,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笃信着“黄历”中标注的“吉凶宜忌”,至今,选好日子的传统仍在默默地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
这其中有什么奥妙?我们还要从古代人仰看天空说起……
择个好日子出门办事
北京东城区雍和宫附近的一条小街上, 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门脸儿 ,门口不像其他小商铺那样摆挂着色彩绚烂的商品以招徕顾客,只在门楣上挂着个简单的牌匾,白底黑字:“择日、起名”。
这一带是老北京胡同区,净是青砖灰瓦的老房子,门口还留着旧时的青石台阶,走上台阶,拉开玻璃门,里面只有七八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对面墙上挂着幅挺大的五行择吉图,上面密密麻麻标记着每日诸事吉凶宜忌的情况;柜台后坐着位胖胖的老先生,他就是能给人择吉日、起好名的丁先生。
如今结婚选个好日子、公司开张择个吉时辰,大至团体开办活动,小至个人搬家迁居,依黄历择日子的现象,非常普及。
丁先生告诉我,前些日子,就有位男青年请他算算近期出门远行的吉日,他问明了情况,推算了日子,谁知那主顾并未按日子行事,“结果……”丁先生摇了摇头,暗示我结局不好。
日期,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是客观得不能再客观的“时间”,它怎么会沾上“吉凶”之说?和我一同前去的摄影师对这位择日师颇不感冒,一口否定说“骗钱、骗钱。
”可是从胡同里出来后,我旋即发现他手上多了一本香港出版的黄历,“刚买的,好玩,看看。
”他嘿嘿地笑着,忙着解释。
“你觉得上面说的准吗?”我问他。
“不知道。
”他想了想,这样回答我。
想起前些天同事小黑结婚,喜宴的日子说是特意请人看了的:6月28日,无疑也是吉日。
当时开玩笑地问了他一句“你真的相信这个?”他的回答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如果非要在写着不吉的那一天办喜事,定力差一点的人,心里一定总觉得不爽吧。
所以,人们就会这么想:能信就信吧。
中国民间最畅销的书籍
我们今天所用的日历的功能只是标注时间:大字是通用的公历,小字是传统的农历,再用红字标出节假日,看上去简洁明了。
但是,古代日历的内容却远比今天要蕴含更多奥妙。
20世纪初,从疏勒河流域出土的汉简中发现有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的历谱,即当年的日历。
科学史专家江晓原教授认为,大致在六朝隋唐之际,有大量时日吉凶宜忌之说的佛经在中土广泛流行,这些异域文化的启发影响了中土历书的真正形成。
历书,即我们后世常说的“通书”、“通胜”、“黄历”,
就是古老的历忌之学与历谱(相当于今天的日历)在大约五世纪中叶至七世纪中叶相结合而成形的。
这种从术士的枕中鸿宝走出、具有指示日常行事宜忌功能的指南,在唐时大为兴盛,成为上至朝廷下到民间的“生活宝典”。
唐代名相杜佑曾作《谢历日面脂口脂表》,里面的内容是,感谢皇上赐给的新年历书一轴,以及面脂口脂等等,可见历书已成为皇帝赐予大臣以示恩宠的珍物。
香港出版的“通书”,即黄历。
密密麻麻写着每月每日的吉凶宜忌内容,如宜沐浴、忌栽种等项目。
摄影/米汤
说是“珍物”,却并非稀有,而是实用。
唐代历书大有市场。
我们知道,不论是没有标注时日吉凶的历谱,还是有详细历注的历书,都应由皇家天学机构制定,由皇帝颁行于天下,其他人不得僭越。
然而,唐代却出现了大量民间私印的历书,商家为了争利,抢在官历之前,自行编算雕印发售,占领市场,惹得诸官员上本奏曰“有乖敬授之道”,可见历书在唐时的兴隆。
既然市场需求如此之大,历忌之学也得以广泛发展,至明清历书中,历注在用事宜忌方面已多达四十多项—连会亲友、扫屋子都要看“黄历”,历算的理论流派也越发纷繁复杂,众说纷纭。
于是,清乾隆时颁布了《钦定协纪辨方书》,以统一历忌术。
民国之后,孙中山宣布改用公历,年号没有了,干支不用了, *** 不再管历忌的事。
但历忌、择日的观念深植在民间的根并没有断。
民间仍由道家术师、择日师排出“通书”,各地命相师可挂上各家堂号另行出版,或者卖出版权由公私机关印行当赠品。
文革以后,大陆民间也渐渐恢复对黄历的排算,择日的民俗苏醒过来。
1985年,台湾进行过一次对黄历使用行为的民意调查。
结果发现,83.6%的家庭都使用黄历,而且每100个家庭里,竟然有120本黄历书。
难怪有人说,自从唐代风行,千余年来,黄历一直是中国民间最畅销的书籍。
根据黄历而择日的传统由古而来,至今不绝,如果说它不科学,偏偏有很多人内心里还以它为行事尤其是做重要事情的依据;若说它一定有道理,道理又在哪呢?要想寻找答案,我们还须从古代中国人时间概念的形成、从古老的天文历法去追寻。
历书的制定,须由皇家天学机构专职官员来推算,由皇帝亲自审看颁行。
这代表着皇帝统治的受天命、合天理,也体现皇家的权威。
图为清时的颁行历书大礼。
中国人是怎样看时间的
美丽的月亮从月牙儿开始,一天一天不停地变换着她的身影:渐圆渐满,接着又渐次瘦缺,直至消失,这样的过程大约30天一个轮回。
不知是什么人对这个现象做了总结,形成了“月”的时间概念,而且将月至圆时称为“望”,至缺时称为“朔”,一个朔望,便是“一个月”。
这种根据月亮运行规律计时的 *** 就是阴历。
精准的阴历月,望日十五月儿圆满,朔日初一天上无月。
然而,有一天,人们在初一朔日夜晚,惊奇地发现,深蓝色的天幕上竟然挂着一弯月亮!不是月亮的错,是历错了。
这是在距今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一前105年)发生的事。
当时,皇家采用的是古老的历法顼历,显然它不灵了。
这件事对当时皇家天学研究者太史官们来说倒不失为一个机会。
因为,他们多年观察天象所积累的数据和理论终于可以拿出来展示、利用了。
太史令司马迁遂向汉武帝建议大规模地改革历法,甚至可以从民间征聘人才。
正欲“改正朔、易服色”、借改历来强化统治的汉武帝下达诏书,于是,一位复姓落下、名闳的四川人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长安—后来,这位落下先生在中国天文历学的历史上树立起了一块里程碑。
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此历,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称新历为《太初历》。
《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的之一部完整的历法,它奠定了后世历法的根本要素,比如二十四节气的行用、以朔晦(即按月相定的初一和月末)定月历以及置闰法的制定(这很重要,是年与月日期关系的调节系数),还有金木水火土五星会合、交食(日食、月食)周期等。
《太初历》改变了秦和汉初“以冬十月到次年九月作为一个政治年度”的历法制度,按照夏历确定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的时历,所以,这部后世历法的奠基者便以“夏历”这一古老名称统一了中国古代历法。
为了纪念《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落下闳小行星”。
你说黄历准不准
在古代的历忌之学中,有非常详细地推算这些神星、神煞值班的“工作流程”。
这个流程是怎样的,我们先来看《汉书》中记载的一件事:西汉时以为妻子画眉著称的名臣张敞有个孙子名张竦,后世有评论称其“博学文雅过于敞”—超过他爷爷。
张竦在王莽身边曾官至“淑德侯”,然而王莽终败,竦被贼兵所杀。
但张竦的被杀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汉书》载:“竦知有贼,当去。
会反支日,不去,因为贼所杀。
”意思是,张竦早知有贼,当走,可惜正赶上“反支日”,不宜出行,于是呆在原地就擒被杀。
这个故事虽然令人扼腕叹息,但也着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依赖这历忌之道的程度之深。
张竦为之被杀的“反支日”,是由每月朔日(即初一)的纪日干支之地支来决定,如果某月初一的地支为子,按照古老的历忌之书的排算表,这个月之一个反支日日期就是“六”,反支日本身也有地支的要求,每个月最多可有5个反支日。
还有古老的历忌项目“建除十二直”,即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所以,在古代,做一个术士,推算时日的吉凶,并非易事。
之一步,他要将头绪繁多的诸神煞运行规律“值班表”下死功夫牢记心间;第二步最难,要将值班的诸神星、神煞的性情、能力参透,才能得出平衡的结果。
这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吧。
不仅如此,诸如阴阳五行、八卦九宫、河图洛书、四时五方等等都被添加进择日的因素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历注,往往只有短短三五个字,诸如“利侵伐”、“不可以筑室”等等,其背后却是相当繁琐的功夫。
今天市面上流行着诸多黄历,它们的计算原则,也同样要依据上述理论。
一位知情人士曾告诉我,现在的黄历完全是由民间研究者编算印出,其中也有对《钦定协纪辨方书》及古代术数颇有研究者,一家陕西的老黄历网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已经打开与公司合作的渠道,为用户定制黄历。
如今许多人不断追问“黄历,准吗?”这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这样庞大的历忌推算体系,经历了两千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磨合,那一套算法分明也是古人有根有据、有板有眼看着天地万物算出来的,你说准不准?有学者抛开黄历科学与否的争论,从人文角度来探究,认为黄历这一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是有性情、有个性的,中国人的时历从年到月、日、时都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吉凶宜忌,一本历书,上面刻划的是另一张“时间之网”,这张时间之网,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在一起,是中国人看天、看地、看万事万物的态度的结晶,如果要说它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也无不可。
图为1937年的一份建屋择吉时间表。
其中标明了从入山伐木到起工、平基、上架等建筑房屋各个环节适宜的具体时间。
这是中国民间重视择吉的最鲜活的历史资料。
摄影/严厚康
2008年,台湾《世界新闻报》报道了这样的事情,他们的记者采访了住在台北的阿P家。
他家的瓦斯炉最近坏了,但新炉子买来一个月也没换上,因为他72岁的老母亲说要等到“宜安灶”的日子才行;高雄的小陈夫妇早早就选购了新家具,可就是要等着“定门、安床”的吉日到来,才肯搬进新家。
也许有人会觉得他们有点搞笑,这么小的事情至于这么隆重对待吗?但是对于相信黄历天则的人来说,决定何时安灶与何日结婚,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都是希望趋吉避害而已。
择吉而为,没有大小与轻重之分。
是的,从表面上看,黄历是一本指导人们择吉而为的指南,但本质上是对人类趋吉避害的本能的迎合与暗示。
选择在适宜的时空点上行事,严格遵守自己所敬畏的天地和天地间的法则,是中国人一直遵从的自然法则。
今天,这种法则经过“人定胜天”的洗礼与冲击后,依然未变,你说,这个现象该如何评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