汜水关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
汜水关,又称虎牢关,洛阳八关之一,虎牢关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
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
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虎牢关已经开始规划建立风景区,把虎牢关的路尽情重修扩宽,扩修三义庙(关羽的庙),修整点将台(吕布当年用的),并且黄河渡口开始有不少的游船(供游客乘坐)还有餐饮业的船(供吃饭)。
汜水关介绍:
该景区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
历史上许多军事活动均发生于此。
春秋鲁隐公五年(前718年)击败燕师于此;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驻兵虎牢关和秦国对抗,楚汉争霸时(前203年),刘邦、项羽在此争城夺关。
唐代李世民大战窦建德、宋建炎二年(1128年)岳飞大破金兵于竹芦渡,一直到元、明、清仍是鏖战纷繁,时闻杀声。
虎牢关为历史上的古战场,帝王的争地图疆为人们留下了很多可供观瞻的历史遗迹名胜。
我们都被罗贯中骗了,汜水关和虎牢关其实是同一座关?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天下震动,面对声势浩大的诸侯联军,董卓惊慌不已,他先是派出华雄,同李肃、胡轸、赵岑率兵五万前往汜水关接敌。
华雄一到,就先斩鲍忠,再败孙坚,随后又斩杀俞涉、潘凤,不可一世,最终被关云长温酒斩杀。
董卓慌了手脚,亲自起兵20万,兵分两路,一路由李傕郭汜率兵5万,接替华雄,把守汜水关,另一路董卓亲自率领李儒、吕布、樊稠、张济等领兵十五万,把守虎牢关。
卓遂起兵二十万,分为两路而来: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万,把住汜水关,不要厮杀;卓自将十五万,同李儒、吕布、樊稠、张济等守虎牢关。
这关离洛阳五十里。
且慢,这样看来,虎牢关与汜水关在三国演义里,显然是两个关隘,不过实际上,这其实是一个地方,罗老先生在这里犯了个地理上的严重错误。
《元和郡县志》卷五:泗水县,古东虢国,郑之制邑,汉之成皋县,一名虎牢……至宋武帝北平关、裸,置司州刺史理虎牢。
隋开皇十八年,改成皋为汜水县。
显庆二年,改属河南府,垂拱四年改名广武县,神龙元年复为汜水。
《元和郡县志》是公认的最古和编写更好的古代地志。
在其他史料中,也都称虎牢和汜水是同一个地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
《语录》云:即汜水,在虎牢之下,故虎牢名汜水关。
《资治通鉴》张延播知河南府事,从宾引兵扼汜水关。
注云:汜水关,以县名关,即虎牢关也。
可见,从周到宋,虎牢关和汜水关的名字反复变来变去,不过地方始终是同一块,就是扼守汜水的雄关,它的具 *** 置,现在在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
当地的地势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南连嵩岳,北濒黄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也都在此设关。
历史上,大汉和大唐两个王朝逐鹿中原的关键战役都发生在这里。
楚汉相争时候,“(刘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刘邦先败后胜,夺取成皋城,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成皋之战成为楚汉战争的转折点。
到了隋末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时候,虎牢关为了避讳当时改称武牢关。
李世民捷足先登占据了武牢关,靠计谋和城池之险最终击败了前来增援王世充的窦建德,打破了王窦同盟,否则两人联手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成皋县改称汜水县,是在隋文帝开皇十八年的事情,在三国时期,并没有汜水关这个称呼,既然没有汜水关,那董卓分兵又是分到哪里呢?答案是显然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把地名搞混了,明朝的罗贯中在前朝汜水关和虎牢关的反复变化中迷失了方向,以为这是两座关,所以让董卓分兵去把守,还让华雄在汜水关被杀,让刘关张在虎牢关前大战吕布。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情节,就是诸侯屯兵虎牢关/汜水关下,董卓先派华雄守关,诸侯迅速作出反应,分出八路诸侯兵马在同一个地点对抗华雄,其余诸侯搭台看戏,随后又派李傕郭汜守关,最后自己带吕布亲自守关,这属于兵家大忌的添油战术,而这时候面对的又是除了孙坚等八路外的其他八路诸侯兵马,这个逻辑小院也有点乱,吕布败退入虎牢关后,又轻易放弃天险,光速迁都,诸侯放虎归山,最后自相火并。
事实上,明朝的罗贯中在全书中犯了不少地理上的错误,比如让关羽走单骑的路线绕了个大圈子,许多地名用的是明代的地名而非三国时期地名等等,不过《三国演义》也是在前人的《三国志》、《三国志平话》、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基础上进行改写加工,倒也不能说是他一人的错误。
更多文章,请戳这里:
刘备平定益州的真相:每天推进500米,300多公里纵深打了2年
袁绍的“河北四庭柱”名不符实?实力其实不输五虎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