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大蟾蜍,底部有大明宣德年制简体字,可能有以下情况:1.古玉大蟾蜍是明代时期的文物,底部刻有大明宣德年制简体字,表明它是在明代宣德年间 *** 的。
2.古玉大蟾蜍是现代人 *** 的,但使用了仿古工艺,底部刻有大明宣德年制简体字,以假乱真。
需要进一步鉴定才能确定它属于哪种情况。
传蛤蟆精是美女所化,古人称仙虫,过去农村活剥癞蛤蟆皮治癞猴鼓
癞蛤蟆的“仙虫”小史
本文
有句俗话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号,就来说说这只癞蛤蟆。
上一篇我说了蜘蛛(详见《见到蜘蛛为什么不能弄死?》一文),癞蛤蟆虽然令人生厌,丑得怕人,但与蜘蛛一样,也是个好东西。
(根雕蟾蜍)
蟾蜍又名“蟾蠩”、“詹诸”、“蛤蟆”、“虾蟆”等,俗称“癞蛤蟆”。
如果说它是吉祥物,可能有人不太相信。
但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确实非同寻常,古人称之为“仙虫”。
蟾蜍虽然是“虫”旁,它其实并不是虫,是水陆两栖动物。
蟾蜍首先是被神化后,才被古人迷信的。
古传蟾蜍为月精,即俗话所说的“蛤蟆精”,出现在“嫦娥奔月”的神华传说中,为美女嫦娥所化。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灵宪》称:“日者,阳精之宗。
积而成鸟,象乌而有三趾。
阳之类,其数奇。
月者, *** 之宗,积而成兽象兔蛤焉,阴之精,其数偶。
”
(东汉“嫦娥奔月”画像石拓片)
意思是,阳精是一种鸟,叫“三足乌”, *** 是兽,是兔子与蛤蟆。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有一说法,“羿妻妲嫦(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
变成月精蟾蜍后的嫦娥什么样?曾在出土的一口石棺刻画中出现过。
民国时,曾在重庆沙坪坝出土一口石棺,棺身四周刻满画像,上面就有蟾变后的嫦娥。
棺的前额刻一人首蛇身像,一手捧月轮,是女娲;后刻两人、一蟾,蟾两足人立状,手方持杵而下捣——这就是蟾变为月精的嫦娥。
(演员马苏扮演的嫦娥)
说到这里插一句,既然蟾蜍是美女嫦娥化身,又是月精,那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还是没有自知之明和不自量力吗?可见,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完全可能的,并非不可实现的目标。
其实,这是被人化的蟾蜍,而在后来的传说和流变中,月精蟾蜍不是两腿人形,而是更接近阳精神鸟三足乌,成了三条腿的蟾蜍,俗称“三足蟾”。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称:“古谓蟾三足,窟月而居,为仙虫。
”
(“刘海戏蟾”木雕,刘海脚下踏的是三条腿的癞蛤蟆)
正常蟾蜍都是四条腿,如果不是畸形不可能是三足的,俗语“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男人有的是”,就是这么来的。
古人对蟾蜍的迷信,更多因为三足蟾。
过去民间认为,三足蟾兆财富,得到了便能发财。
传统年画“刘海戏蟾”中的“蟾”便是三足。
清褚人获《坚瓠五集》“刘海蟾歌”条称:“今画莲头跣足嘻笑之人,手持三足蟾弄之,曰此‘刘海戏蟾’图也。
”
(民俗版画“刘海戏蟾”)
刘海蟾为五代人,据明王世贞、汪云鹏《列仙全传》(卷七),其本名刘玄英,号海蟾子,得道成仙,后世曾奉其为“福神”。
到宋朝,民间已有“刘海撤钱”之戏,柳永《巫山一段云》词称:“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
”
明清时“刘海戏蟾”图中,绘海蟾子手持绳索,上串铜钱,舞弄戏蟾的纹图,象征招财进宝、财源茂盛。
因为这个“招财进宝”说法,至今民间仍有在家里摆放三足金蟾、铜蟾灵物的风俗。
(民俗摆设“招财三足蟾”)
蟾能是月精,仙女所化,又是仙虫,制成的“蛤蟆丸”能延年益寿。
晋郭璞《玄中记》有一说法:“千岁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
”蛤蟆丸人称“仙药”,得之不易,《太平御览·兽部十九》引《乐府歌诗》称:“采取神药山之端,白兔捣成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
”
而在中医眼里,蟾蜍确是好东西。
东晋医药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虫兽三品》,将虾蟆列为“下品”:“味辛,寒,有毒。
主治邪气,破症坚血,痈肿,阴疮,服之不患热病。
”,又称,“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甚有毒。
犬啮之,口皆肿。
人得温病斑出困者,生食能使人缚亦自解。
”
(癞蛤蟆皮可治“癞猴鼓”腮腺炎)
过去农村,称小孩患腮腺炎为起“癞猴鼓”,逮一活蟾蜍,剥皮后贴在腮上即愈,很是灵验,这用法在当年农村很流行。
如果将蟾蜍烧灰,“敷疮立验”。
而蟾蜍用途中最让人意外的,是蟾蜍脂肪的功能,竟然能软化坚硬的玉石。
《本草经集注》介绍:“其肪涂玉则刻之如蜡,故云能合玉石,但肪不可多得。
取肥者,锉,煎膏,以涂玉,亦软滑易截。
古玉器有奇特,非雕琢人功者,多是昆吾刀及虾蟆 肪所刻也。
”
古代那些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的玉器,竟然有癞蛤蟆的功劳,没想到吧。
(玉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