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再一次被盗墓的消息上了新闻,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俞大猷是何方神圣。
除了让人联想起海腥味浓重的谐音“鱼大鱿”,也许只有“与戚继光齐名”之类的注解,能让人对这位抗倭名将建立起模模糊糊的印象。
对于英雄,遗忘远比非议更可怕。
嘉靖二十八年,四月。
廉州城外草长莺飞,城内人心惶惶。
安南国(今越南)大臣范子仪领兵北上,在明帝国的南疆大肆劫掠,此刻正把廉州城围得铁桶一般。
大概是个傍晚时分,几名明军骑兵飞马自东而来,直奔叛军营地,即使持着使者旌旗,也有点过分的不可一世。
“大明福建备倭都督指挥俞大猷有令,命尔等速速归降,否则不日天兵来到,将尔等化为齑粉。
”
范子仪未必知道这个明国将领的名号,但看着使者倨傲的神情和咄咄逼人的威胁,感觉一支大军似乎随时会在山的另一边随着太阳一起突然出现,于是集结军队,解围而去。
其实此刻,那位都督指挥的水军还未调集,而廉州已经告急。
俞大猷用这次劝降争取了时间。
等到一个月后,范子仪率兵突入钦州的时候,这支打着俞字旗号的水军,真的出现在安南兵背后,阻截战船、连日追击,斩首一千二百级,生擒主帅弟弟范子流,最后传檄安南国“杀范子仪函首来献,外患平息。
”
水师+兵法,这是一次典型的俞大猷式的胜利。
与帝国的多数将领不同,这位福建泉州出身的武将身上,混合着一种允文允武的气质。
俞大猷幼时家境贫寒,不仅要靠亲友资助,母亲还要编发网维生,但他依然幸运地接受了文、武两方面的教育。
俞大猷曾经拜王宣、林福、赵本学等人为师,学习儒学、《易经》及由此推演出的兵法,武学则师从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习剑(棍)术和骑射。
受这种经历的影响,从戎后的俞大猷作战勇武而且善于运筹帷幄,把握战机,出奇制胜,在战略布局上的眼光也更为出众。
在与倭寇的战争中,他指挥着曾不堪一击的帝国军队以奇谋妙计取胜,还总结出“倭奴长于陆战,其水战则我兵之所长”的战略特点,并由此建立起了一支以海军为主的“俞家军”。
大海是俞大猷的主场。
以福建楼船为依托,俞大猷的部队创造了骄人战绩,战浙东、平浙西、复兴化,那些不可一世、甚至威胁过帝国旧都的亡命之徒,品尝到了毁灭的滋味,上百艘倭寇战舰在火光中沉入大海,数千名倭寇葬身鱼腹…想必,那战斗的场面绝不会比若干年后东北亚海面上的另一场大战――鸣梁海战逊色半分,而按理说,俞大猷和他的“俞家军”也理应成为朝鲜李舜臣一样的英雄,成为后世人提起”抗倭”时,立刻肃然起敬的一个名字。
然而,并没有。
与俞大猷相比,戚继光大概更加意气风发。
从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戚继光就像一只斑斓猛虎,连额头上的斑点都闪烁着勇气和斗志。
在龙山,上万精神萎靡的帝国卫所军在一千多倭寇面前丢盔弃甲,而这个英气逼人的青年将军,弯弓射箭,三声弦响,三名倭寇应声倒地,但凭借这精准的狙击便吓退敌军。
两军对垒万人众,唯有戚郎一男儿。
骁勇果毅,是这颗帝国将星和那支追求绝对纪律、绝对勇气的戚家军最让倭寇丧胆之处。
与这个足足小他25岁的后生相比,久经沙场的俞大猷更像一条深藏的蛟龙。
他在想着争取陆军一半的经费建设强大海军,在想着构筑连接海洋、海岸、内河、城镇的多层次防御纵深,在想着御敌于外的战略部署,甚至隐隐约约触碰到了改革帝国的旧有军制。
一个海上,一个陆地,一个骁勇善战,一个智谋广远,同样深得百姓拥护,同样让倭寇闻风丧当,拥有这对“俞龙戚虎”,本该让帝国高层感到幸运。
而对于作战时间更长、参加战役更多、对倭寇打击更大,也是戚继光老师的俞大猷来说,理应得到同样甚至高于戚继光的地位和赞赏。
但是,并没有。
老成持重的俞大猷,在帝国体系内的另一场战争里连战连败,甚至时而一溃千里。
这就是官场。
在帝国重文轻武的传统下,武官的战绩往往取决于庙堂小吏的刀笔,战将想获得晋升,就不得不依附于文官为主的***,委身于官场的迎来送往人情世故。
年轻的戚继光应该是深谙此道的,所以哪怕他心中如何无奈,如何痛恨,在绞杀倭寇之余,他总要找到些人情、祥瑞,随着谦恭至极的书信,上达天听,在功劳簿上打上条点缀的红缨带。
而俞大猷并不如此。
也许是因为儒家道德的影响,也许是因为恃才傲物,这位性情耿直、为人正派的将领从不肯委曲求全,而只求实质性建功立业。
所以有功无赏、赏赐不公、甚至被冒领军功就成了文官集团送给他的“常例”,平息安南入侵,严嵩将俞大猷的战功压下,只给了他五十两赏银,收复兴化,又是五十两赏银,非但如此,他的仕途动辄得咎,“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两为都督”的背后,是“七次屈辱,四次贬官,一次入狱”。
就这样踏步到了嘉靖四十二年,会打仗又会做人的戚继光已成了俞大猷的上司,俞大猷自己却还常常有免职之虞。
而最可怕的,是长久的历史中,同样出色同样英雄的俞大猷,也在慢慢消失在他的学生、好友、同僚戚继光的阴影下。
“借问浮云云不语,为谁东去为谁西。
人生踪迹云相似,无补生民苦自迷。
”晚年,俞大猷为晋江普照寺题写了四首“七绝”,这是其中之一。
命途多舛没有把俞大猷变成一个彻底的诗人。
不管多少次被罚被贬,他都忍辱负重,光明磊落,坚持着“忠诚许国,老而弥笃”。
去世前七年,他最后一次被免官,不久又获起用,最终病死任上。
他做过将军,为了保家卫国披肝沥胆,他留下了多部军事典籍,提出过保卫海疆的构想,做出过改革帝国军制的尝试,甚至试图收复葡萄牙人占据的澳门。
他做过文人,戎马半生也未曾投笔,常与士人举行文会,教导他们学习《易经》,爱民爱兵如子,“为将三十年,不扰民一草一木”,以至于金门、海南百姓称其为“俞佛”。
他做过江湖高手,作为南派武学一代大家,留下了武学典籍《剑经》和一段少林授艺的佳话。
他甚至不缺历史花边,他的儿子驻防福建,被大海贼郑芝龙击败,而这个海贼的儿子之一,日后成为了名满中华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但是历史正在遗忘他。
如果不加上“抗倭名将”的头衔,不加上“与戚继光齐名”的注解,不加上“和戚继光一样厉害”的解释,又有几个人知道这个现在听起来海鲜味十足的名字。
俞大猷几乎做到了那个时代价值标准下要求英雄的一切,立功、立言、立德,只是没有做到暗流涌动里要求的苟且,才让他生前事命运多舛,为文官集团打压侮辱,甚至身后名,都残存下了旧日暖阁里的幽灵。
倭寇早已荡尽,帝国也不复存在。
明帝国肮脏而庞大的文官集团在塞北的鸣镝声中土崩瓦解,三百年后,另一个同样的文官体系也在外敌入侵中逐渐崩塌,这次的敌人正是来自俞大猷心心念念的海洋。
都过去了。
笼罩在那个时代的丑恶也应该散尽,现代人再比较戚继光和俞大猷孰强孰弱,谁好谁坏已经完全没有了意义。
只是当我们愿意以更公正的眼光看待前人时,愿意用先进的价值和标准回顾历史时,是不是应该给被埋没的英雄应有的位置,哪怕只是给他历史教科书上的薄薄一页,也足可以踩碎来自封建时代的恶毒诅咒,足以告慰英雄的在天之灵了吧?
遗忘的英雄:2010年一暴雨冲出3000具尸骸,73岁老人看后老泪纵横
“快报警!这下面都是人的骨头!”
2010年7月湖北省一个高速公路的施工现场,终于迎来了一场期待已久的暴雨。
雨一停,负责人刘师傅就赶紧带着工人继续赶工,结果刚走了两步,就被一个东西绊倒了。
“这是谁又乱放工具啊?”摔了 *** 蹲的刘师傅立刻火大的吼道。
可没想到围在旁边的工人看着刘师傅手里的“工具”,一个个都吓得白了脸,其中一个人哆哆嗦嗦的说道:“不...不是工具...是白骨...”。
坐在地上的刘师傅顿时一愣,随即定睛一看,还真是白骨,而且看着是人骨!
意识到严重性的刘师傅,马上起身带人在旁边又大致挖了挖,结果发现附近土里竟然密密麻麻的全是人骨!粗略估计,至少上千!
为什么施工工地会挖出上千具白骨?这些白骨又到底是什么身份?
施工挖出3000具尸骸,是凶杀案还是陪葬坑?
工地挖出上千具尸骸,这可不是小事。
哪怕是经验丰富的刘师傅也被惊得愣了好一会,反应过来后,刘师傅马上带人离开了现场,打 *** 报了警。
“喂?警察同志吗?我这里是宜巴高速公路的施工队,刚才我们在工地上发现很多尸骸,至少有上千具,密密麻麻的全埋在土里,我们也不敢动,你们赶紧派人过来看看吧!”
听到有人挖出上千具尸骸,还不确定会不会更多,接听 *** 的警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立刻上报了领导,当地警方迅速组织人手赶到了工地现场。
到了现场,看到堆积的层层叠叠的尸骸,不少警察的脸色也都变了。
在工人的帮助下,警方迅速封闭了现场,让随行的法医进行现场勘测。
只是因为动静太大,附近的不少村民也都被吸引了过来,围在外面交头接耳的聊天八卦。
“这是咋啦?那么多警察?”
“听说是挖着人的骨头了,好家伙,足足有上千具!”
“啊?那么多?别是什么凶杀案吧?”
“一看你就不懂,哪有人能杀那么多人,这明显就是个陪葬坑啊,说不定这下面还是个大墓!”
“哇~那咱们这是不是马上就变成景点了?”
越来越多的村民被吸引了过来,关于现场的传言也越来越多,不过传的最多的还是说工地下面有个大墓。
慢慢地,一具、两具、三具、四具......越来越多的尸骸被挖了出来,一一摆放在附近空地上,围观凑热闹的村民们都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好家伙,这得死多少人才能有那么多尸骸啊!
经过警方初步清理估算,土里密密麻麻的尸骸一共有3000多具。
数量如此之多的尸骸,警察的之一反应也是这里可能有个大墓。
不过不同于激动的村民,警察在想到可能有墓后,就立刻联系了考古人员来鉴定,毕竟如果有大墓,那肯定得先保护起来。
但让人意外的是,考古专家在仔细研究后就果断的说道:这不是个陪葬坑!也没有大墓!
因为他们在现场并没有发现任何的墓地结构,虽然有大量的尸骸,但既没有棺椁也没有陪葬品。
而且这些尸骸的摆放位置太过凌乱,很像匆忙之间随意掩埋的。
最最重要的是,这些尸骸的年代并不久,都是大概六七十年前的。
考古专家的话一出,周围拥挤的村民们顿时都很失望,不少人都失去了围观的兴趣,转身走了。
但警察们却没有轻松下来,毕竟众目睽睽下挖出那么多尸骸,怎么都要给出个说法来的。
本来大家认为最可能的大墓,现在已经被排除了,那既然不是大墓,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尸骸呢?
“会不会是发生在战争时期的大屠杀?”突然,一名法医说出了自己的猜想,让其他人茅塞顿开。
对啊,既然是六七十年前的,那按时间来算,正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个猜想非常有可能是对的!
终于找到答案的警察,马上激动的准备再次联系历史专家来确认情况。
可 *** 刚拿出来,就见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从人群里走出来,对着警察边哭边喊:“我知道他们是谁,我知道!”
看着老泪纵横的老人,所有人都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个老人是谁?他怎么会知道埋在这得3000具尸骸的身份?而这些尸骸又到底是什么身份,为什么会埋在这呢?
真相揭开!无名尸骸竟是抗日英雄!
听到有人知道尸骸的身份,警察立刻上前仔细询问。
于是就听到这个眼眶通红的老人,声音颤抖的说:“这些都是英雄,都是当年打跑日本鬼子的英雄啊!”
随着老人缓慢的讲述,3000多具尸骸的来历也逐渐清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全国各地都沦为战场,湖北宜昌也是其中一个。
当时驻守在这里的是 *** 75军预备第4师的官兵们,在师长傅正模、副师长王中柱的带领下,他们与日军开展了长达4年的抗争。
这4年里,因为日军封锁了后方补给线,所以无论是八路军还是 *** 都陷入了缺医少药的困境,部队一时间伤亡惨重。
驻扎在南边村的第4师同样也伤亡很多,于是师长傅正模就下令在村边修建了一所野战医院里,用来安置受伤的战士。
对于这些用生命来打退日本鬼子的战士,当地的村民一直都非常感激,平时都会自发的送些吃的给部队。
后来一听到医院里的医护人员不够,村里不少人都去报了名帮忙。
而向大家讲述一切的老人秦德标,当年就住在南边村里,而且秦德标的母亲也去了医院帮忙。
在年幼的秦德标印象中,野战医院是很恐怖的地方。
曾经有一次,他看着每天很多人都被送进医院,实在是非常好奇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就偷偷跟在母亲 *** 后面溜了进去。
结果刚一进去,就被眼前的场景吓得差点哭出来。
只见医院里到处都是人,一些伤员是被人搀扶着来的,但更多的是被放在担架上抬过来的。
躺在担架上的伤员,每个人身上几乎都是血和泥混在一起,衣服破破烂烂的。
这些人有些没有了腿、有些没有了手,有些没有了眼睛,躺在担架上不断的哀嚎,身上的伤口虽然包着绷带,但却一直不停地往外渗血,把整个绷带都染的发黑。
战争最残酷的一面,被小秦德标尽收眼底。
未经战火的孩子被这宛如地狱的场面吓得躲到了母亲身后,悄悄哭出了声。
秦德标母亲发现儿子被吓哭后,马上把他抱了出去,边安慰边语重心长的教育他:“不哭,小德标不哭,躺在那里的不是坏人,他们都是英雄”。
“他们身上的伤都是为了保护我们才受的,如果不是他们,咱们村里所有人都要死,现在他们帮咱们打跑了坏人,所以我们要照顾他们,千万别怕他们。
”
似懂非懂的小秦德标,缓缓止住了哭泣,虽然不太理解母亲的话,但也知道了医院里躺的都是好人。
再后来,小秦德标长大了一点后,不仅不怕进医院了,反而经常溜进去和伤员们聊天。
而伤员们也很喜欢这个活泼天真的小男孩,和他聊天的时候,仿佛能忘记战场的残酷和身体上的伤痛。
只是现实依然是残酷的。
药品的短缺,让伤员的情况更加恶劣,很多本可以治好的小伤,最后都演变成了致命伤。
而小秦德标在眼睁睁看着自己熟悉的大哥哥们,一个个消失后,也越来越沉默。
1941年冬天,傅正模师长提前获得情报,对日军发起了攻击。
却因为装备和地势问题,损失惨重。
在日军的炮火和机枪扫射下,第4师的战士们一排接一排地倒下,眼看战事要一边倒,傅正模师长果断下令:就是死,也要守住这块阵地!
最终阵地终于守住了,可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战士们也都回不来了。
为了防止战士们的尸体腐烂衍生出细菌,大家就一起挖了很多大坑,将所有战士的遗体都埋葬了。
就这样一个坑连着一个坑,就形成了一个埋葬了3000多名士兵的墓群。
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烈士,傅正模师长特意为他们立了一块碑,其中一块碑上足足刻了800多位牺牲战士的名字。
“当时他们被埋葬的时候,我就在一旁看着,看着他们被黄土掩埋。
”看着眼前的尸骸,秦德标仿佛再次见到了当年亲手埋葬这些战士的情景。
此时现场的其他人听完秦德标的讲述,也都沉默了下来,大家都没想到这3000多具尸骸的真相居然是这样的悲痛。
同时他们不禁为这些英雄们难过:如果不是这场大雨,这些为国牺牲的英雄们,是不是就会永远被黄土掩埋在地下?再也没有人记得他们?
但幸好现在大家知道了真相,也发现了这些英雄的尸骸。
知道了尸骸的身份后,警方随即就展开了调查,最终确认这些尸骸就是抗日战争时期驻扎在这里的74军第4师。
也许是真相太过残忍,虽然大家知道了尸骸的来历,但还是忍不住的想问:为什么这些战士会被草草的埋葬在这里?即使当时条件差,但后来的村民们难道就没有一个人纪念这些战士吗?
无人铭记的英雄
其实战争刚开始时,对于战场牺牲的士兵们,傅正模师长都会逐一郑重安葬,每一个还都立了碑。
但随着战争越来越激烈、伤亡人数成倍增长,想要一个个单独的埋葬战士已经不可能了,所以最后只能采取“群葬”,把几十个、几百个牺牲战士们一块埋葬,然后再统一立碑。
这点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也找到了相关记载,据说当时有一个几米高的烈士墓碑,上面写着“不成功,便成仁”几个字和牺牲战士们的名字。
除了墓碑外,村里的村民还给他们盖了一件祠堂。
只不过谁都没想到,这些东西会被后人破坏的一干二净。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地的百姓一度生活不下去,为了能多挣口粮食,村民们在附近开垦了大量土地,还把碍眼的祠堂和墓碑都给拆了。
拆下来的材料,一部分被村民用来盖了房子,另一部分被嫌弃晦气给直接废弃了。
所以等大家发现尸骸时,才没有找到一块能证实他们身份的东西。
但村民们忘记了战士们,傅正模师长也忘记了吗?
傅正模师长当然没有忘记。
当初在战斗结束后,傅正模师长还特意建造了一块石碑来铭记这些英雄。
文物局发现的相关记载里的纪念碑,就是傅正模师长给建的。
只不过在1941年,傅正模因为作战的功劳被升官,就成为了54军的副军长,原来的第4师便交到了副师长手中。
后来日本在1945年宣布投降,第4师进行了改编,很多经历过当年事情的人就此分散到各个部队里。
再后来解放战争爆发,全国人民再次陷入兵荒马乱里,记得这件事的 *** 士兵也逐一死亡,这段历史自然也就彻底被封存在了黄土里。
只有秦德标当年年纪小,又幸运的一直活了下来,这才成为了唯一一个铭记真相的人。
消息传开后,当地 *** 非常重视,不仅加派了很多人手来收集尸骸,还打算重新给这些为国牺牲的英雄们树碑立传。
秦德标也主动申请加入了清理工作,作为当年的经历者,他比任何人都能感受到这些尸骸背后的沉重。
每一具经手的尸骸,秦德标都会用手帕仔细认真的擦拭干净,再重新放回去。
抚摸着这些零碎的尸骸,秦德标在心里默默的说道:“你们都是大英雄,以前是你们保护我们,现在该轮到我们保护你们了,你们都安息吧。
”
2016年4月,筹备已久的南边村抗日将士烈士陵园正式竣工。
开园那天,无数民众都自发前往陵园悼念。
直此,这3000多具尸骸终于有了一个安息之地,他们的英雄事迹也得以再次在民间流传。
后记:
中国近百年都一直处在动荡不安的环境里,无数为国牺牲的先烈们都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就像这3000多具尸骸一样。
如果不是天降暴雨,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人发现他们。
各种历史文献里,也很难找到他们存在的痕迹。
但无论后世有没有他们的记载,对于这些先烈,我们都应该永远满怀尊重。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一视同仁的,面对战争,没有一个人能幸免。
这被挖出来的3000多具尸骸,只是众多牺牲者的冰山一角,据统计,我国光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人,就已经有足足三千五百万了。
这些牺牲的人里,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孩子、丈夫、父亲,也都有自己的家庭,但为了守护国家,他们都选择放弃了小家,并为之付出了生命。
而 *** 修建烈士陵园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这些英雄。
最后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能铭记这些英雄,不忘历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