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尾目昆虫,亦称跳虫或弹尾虫,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著称。
这类昆虫通常具有发达的弹跳装置,体型微小到中等,形状多样,从长形到近似圆球。
体长一般在1至3毫米之间,有的种类甚至超过10毫米,色彩丰富,涵盖暗蓝黑色、白色、黄绿色、红色,部分种类还带有金属般的光泽。
体表光滑,或覆盖着鳞片或毛发。
弹尾目的口器为咀嚼式,隐蔽于头部,适应于咀嚼或吸食食物。
它们的眼睛构造特殊,无复眼,每侧由8个或更少的单眼组成,有些种类甚至没有单眼。
触角通常为丝状,4节构成,少数种类可达6节,触角后方和眼睛前方设有感觉器,称为角后器,其形状和数目各异,具有嗅觉功能。
胸部由3节组成,结构相似,但长角跳虫科的前胸可能退化,腹部与胸部的连接紧密。
足部有4节,胫节和跗节融合,末端配备1对上爪和1对下爪,有时下爪可能退化。
腹部有6节,第1节腹面中央有腹管,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分平衡。
第3节和第4节形成弹跳装置,第3节有握钩,第4节或第5节有弯曲的弹器,是跳跃的关键结构。
弹尾目昆虫的变态类型为表变态,成虫和若虫在体形上除大小差异外,无显著变化,腹部体节数目相同。
成虫期通常会经历多次脱皮,最多可达50次,一年内可繁殖多代。
它们还具有孤雌生殖的现象。
弹尾纲昆虫的体形范围广泛,从微小到小型,体长一般在1-3毫米,我国已知种类有300种。
这一纲的昆虫在全球范围内约有9000种,其特征包括无翅、无尾须,生殖孔位于第5腹节,独特的口器和视觉系统等。
扩展资料
弹尾目(Collembola)通称跳虫或弹尾虫,是属于内口纲的小型节肢动物,以往曾被列入昆虫纲的无翅亚纲,现在通常与另外两个原本属于昆虫纲的原尾目及双尾目合并为内口纲。
而内口纲虽然与昆虫类似,但不再列入昆虫类。
【动物界全系列】六足亚门—弹尾目
六足亚门—弹尾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内口纲
弹尾目
弹尾目(学名:Collembola),通称跳虫或弹尾虫,是属于内口纲的小型节肢动物,以往曾被列入昆虫纲的无翅亚纲,现在通常与另外两个原本属于昆虫纲的原尾目及双尾目合并为内口纲。
而内口纲虽然与昆虫类似,但不再列入昆虫类。
弹尾目无翅,长在5毫米以下。
善于跳跃,分布很广。
常生活在潮湿处,如落叶下、石下、青苔间、地面、水边或积水地面上、腐植土中、蚁与白蚁巢穴中,雪地上也有发现以腐植质、菌类、地衣为主要食物,有些种类危害活的植物的种子、根茎、嫩叶,被认为是农作物及园艺作物的害虫。
1.形态特征
弹尾目昆虫通称为跳虫或弹尾虫,常有发达的弹器,能跳跃。
体形微小或中等,长形或近圆球形。
体长一般为1一3毫米,个别的种类超过10毫米。
体色多样,有暗蓝黑色、白色、黄绿色、红色,有些种类具有银色等金属光泽。
体表光滑,或被有鳞片或毛。
口器为咀嚼式,缩入头内,适于咀嚼或吸食。
没有复眼,每侧由8个或8个以下的单眼组成小眼群,有些种类也没有单眼。
触角丝状,通常4节,少数达6节。
在触角后方和眼之前方有特殊的感觉器,有嗅觉作用,称为角后器,其形状与数目因种类而异。
胸部3节,一般都很相似,但长角跳虫科的前胸退化,前胸背板甚小,合腹亚目的胸部与腹部密切相合,环节现象也几乎不能见。
足4节,胫节与跗节愈合为一,末端有上下爪各1个,有时下爪退化或消失。
腹部6节或更少,第1节腹面中央有一腹管突,或称粘管,其功能主要是分泌和保持水分的平衡。
第3节与第4节形成弹跳构造,第3节有一小形的握钩,第4或第5节有一分叉的弹器,常弯向前方,夹持在握钩上。
当跳跃时,由于肌肉的伸张,弹器猛向下后方,弹击物面,使身体跃入空中,向前跳跃。
无尾须,外生殖器不明显。
变态类型为表变态,属于比较原始的变态类型。
其若虫和成虫除体躯大小外,在外形上无显著差异,腹部体节数目也相同,但成虫期一般还要继续脱皮。
脱皮最多可达50次。
1年可发生数代。
有孤雌生殖现象。
2.生长发育
跳虫繁殖速度快,一年至少繁殖四代,生长繁殖周期短,生长繁殖快跳虫在温暖(20℃-28℃)潮湿(空气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相当活跃,繁殖速度最快,每年可发生6代-7代。
成虫形如跳蚤,肉眼难以看清,体长1.0毫米-1.5毫米,淡灰色至灰紫色,有短状触须,身体柔软,常在培养料或子实体上快速爬行,尾部有弹器,善跳跃,跳跃高度可达20厘米-30厘米,稍遇 *** 即以弹跳方式离开或假死不动。
体表具蜡质层,不怕水。
幼虫白色,体形与成虫相似,休眠后蜕皮,银灰色,群居时灰色,如同烟灰,故又名烟灰虫。
卵白色球形,半透明,常产于食用菌培养料内或覆土层上。
多数生活在潮湿的地方,以腐烂的植物类、地衣或菌类为主要食物,少数种类取食活的植物体和发芽的种子,成为农作物和园艺作物的害虫。
有极少数种类肉食性,取食腐肉。
跳虫有3种基本类型:
原跳形:体长形,弹器退化。
触角短粗,长度与头接近,各体节无大的差异,体毛简单。
长角跳形:体长形,弹器发达,触角极长,通常为头长的4~5倍,有的末端一或两节又分亚节,身体密被毛或鳞片,体毛有多种类型。
3.生活习性
(1)发生习性
棘跳虫以成虫、高龄若虫在百合鳞茎底盘茎周围及土缝或土壤有机肥、腐殖质内越冬。
当翌年春季土表温度达到9℃时开始活动,18℃时活动频繁,尤其是在适宜的高温、高湿条件下,繁殖迅速,为害严重。
据室内饲养与野外观察,在本县1a发生6~7代,世代重叠,3月中、下旬进入之一代产卵盛期,4月上、中旬为卵孵化盛期,以4~6月份(即一至三代)发生量更大。
跳虫喜潮湿环境,以腐烂物质、菌类为主要食物,主要取食孢子、发芽种子。
卵散产或堆产于百合鳞茎底盘茎周围及土缝内。
低龄若虫活泼,活动分散。
成虫喜群集活动,善跳跃,1个百合鳞茎球上常有虫多达数百头甚至几千头,像弹落的烟灰。
若、成虫都畏光,喜阴暗聚集,一旦受惊或见阳光,即跳离躲入黑暗角落。
成虫喜有水环境,常浮于水面,并弹跳自如。
近距离扩散靠自身爬行或跳跃,远距离借风力、雨水和人为携带传播。
(2)为害习性
在百合生长前期(秋季鳞茎下种后),主要为害地下种鳞茎。
首先在底盘茎周围,取食腐殖质及带伤口的幼嫩组织,使伤口处扩大,腐烂加重,幼根组织很难形成,出现不长根或少根的僵鳞茎种,在穴内使种鳞茎腐烂变色,春季不能出苗。
在百合生长中期(翌年2~3月份春季出苗期),主要为害百合底盘茎,致使茎腐烂,根系不发达,出苗缓慢,不整齐,缺苗、缺蔸现象严重,形成黄矮僵苗,生长不一致。
在后期(4~6月份苗期),主要为害百合底盘茎及鳞球,由于底盘茎根系生长不旺盛,吸肥能力差,造成茎叶生长细弱,抗逆性差,苗易倒或早枯,新生鳞球茎变色腐烂等。
4.下属
节腹亚目(Arthropleona)
球角跳虫科(Hypogastruridae)
长角跳虫科(Entomobryidae)
滨跳虫科(Actaletidae)
鳞跳虫科(Tomoceridae)
等节跳虫科(Isotomidae)
水跳虫科(Poduridae)
地跳虫科(Oncopoduridae)
愈腹亚目(Symphypleona)
圆跳虫科(Sminthuridae)
伪圆跳虫科(Dicyrtomidae)
短角跳虫科(Neelidae)
5.长角跳虫科
长角跳虫属长角跳虫科(Entomobryidae),是在野外最容易遇到的跳虫,个体相对较大,体长1-8mm,有些甚至更长。
长角跳虫身体长形,触角较长,有些种类甚至超过体长很多。
长角跳虫善于跳跃,体色多为暗淡的灰色、白色、黄色和黑色,通常长角跳虫身体长有许多长毛。
长角跳通常生活在阴暗的林下落叶、树皮、真菌、土壤表层等处,有些种类甚至出现于人类的居所中。
6.等节跳虫科
等节跳虫属等节跳虫科(Isotomidae),主要特征是腹部各节长度相差不大,体长大约在8mm之内,也是跳虫中的大块头之一 。
等节跳的色彩通常是灰黑色、黄色甚至无色透明得的。
等节跳虫的生活环境也是阴暗潮湿,跟其他种类的生活环境较为接近。
7.水跳虫科
水跳虫(学名:Podura aquatica)是弹尾目的一个物种,亦为水跳虫科现知的唯一一个物种。
水跳虫在全北区中是个很常见的物种。
如其名称所见,水跳虫是弹尾目中唯一的水生物种,作为食腐动物终生生活于各式静水的表面上。
水跳虫的身体是蜷屈的,身高可达1.5毫米,通常是蓝灰色的,但有时则几乎全黑。
弹跳的部分很大且扁平,允许其可以在不破坏水面的表面张力下跳跃。
8.地跳虫科
棘跳虫属地跳虫科(Onychiuridae)的1种小型昆虫。
棘跳虫在食用菌类及百合田间,凡阴暗潮湿和有腐殖质存在的地方都可发现。
(1)形态特征
它是一种低等昆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只有卵和若虫、成虫3个发育阶段。
卵:球形,直径0.08~0.1mm,白色,半透明状。
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一般体长1mm,足3对,细小,柔软,白色,半透明。
成虫:足3对,细小。
体长1~1.5mm,白色、半透明。
触角和头约等长或略长。
头部具单眼、前胸常退化。
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腹部腹面有特殊附肢,第1腹节具黏管,第2腹节有握弹器,第4腹节具弹器,因具弹器成虫弹跳自如。
(2)生活环境
白菜、萝卜、马铃薯、生姜等作物的田块,因为虫源积累,的使棘跳虫发生较普遍,为害严重。
使用猪和牛栏肥,兔子粪的田块或含腐殖质丰富土壤,有利棘跳虫的发生和繁殖,加之未腐熟有机肥易带虫源,可使的棘跳虫迅速繁殖为害。
9.圆跳虫科
圆跳虫属圆跳虫科(Sminthuridae),体长1.9-2.6mm,触角细长紫红色,体色淡黄褐色,头部略圆,胸腹部愈合呈椭圆形,头与胸腹间狭隘,头背有一条虚线状的紫红色纵纹,体背有2条纵线於端部会合,体侧还有一些不规则的纵纹,腹端有一枚黑斑。
本种斑纹特殊,栖息於低海拔山区潮湿阴暗的环境,枯叶或石缝,发现一只跳虫被某种小型姬蛛捕食,由於跳虫被蜘蛛以毒液麻痹后,跳虫失去身体的主控能力,翻开腹面后看到跳虫之一腹节的腹管及第4节的弹跳器,弹跳器末节分叉,腹管及弹跳器都很长。
(1)形态特征
圆跳虫成虫体长1.2~1.5毫米,紫褐色长球状,两侧具黄白色斑纹,腹部具1弹器;卵圆形,直径0.095毫米,稍带浅褐色;幼虫浅紫色,体长0.35毫米。
(2)生活习性
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农田中的落叶下,石块下,以弹跳取食。
可危害麦、蔬菜、瓜类幼苗、幼根。
它因体小,并多在晚间活动而不易被人们注意。
(3)发生规律
圆跳虫在黑龙江、吉林一带1年生多代,生活史欠详。
以成虫在土块下、枯枝落叶下越冬。
翌春成虫开始活动,先为害杂草,后转到十字花科、豆科、葫芦科蔬菜上为害,交尾后不久即产卵在叶背面,成虫喜群集,善跳跃,极活泼,气温高及干旱年份苗期受害重。
(4)种群分布
跳虫的分布遍及全球,生活在土壤中、杂草间、腐殖质、树皮下以及蚂蚁和白蚁的巢穴中。
跳虫的集聚密度十分惊人。
据报道,曾有人在1英亩草地的表面至地下9英寸深的范围内发现两亿三千万个跳虫。
【更多精彩文章,请收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