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一览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 *** 未法定的少数。
直至文革, *** 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
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
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 *** 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 *** 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 *** 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 *** 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
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
元宵灯火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
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
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
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
三月曲水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
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
寒食禁火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
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故事说: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
文公回国当了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
子推于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
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
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
元张养浩曲《中吕。
兼尧民歌。
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六。
清明上坟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
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
四月佛诞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
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
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
端午龙舟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
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
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
海外华人只是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
七夕乞巧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载,不赘。
十。
中元鬼节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
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按佛经,这个故事说: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叫,跑回来禀告佛。
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
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
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去接受食物。
”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苦。
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
”佛说:“说得好!”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
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乱窜”,而不知其究里。
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节”(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
盂兰盆会可能在东晋时出现,现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复有,太封建迷信了。
十一。
中秋赏月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就开始了。
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下的词。
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鄙人有帖说明,不赘。
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十二。
重阳登高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远的好时候。
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浑然一体,所以想到长寿。
重阳节解放后已经不再有庆祝活动。
十三。
腊八煮粥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
到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此风俗可能来自佛教对中国民间巫神活动的渗透改造,这一天,和尚们看见大家都在祭祀传统巫教神祗,恐于其教义宣传不利,乃趁热闹来个粥会施舍斋饭给贫苦无依的人民吃,以抵消“邪教”的影响,但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照例拿来,反正是变着花样吃就是了,于是就发明了“腊八粥”。
佛教 *** “邪教”的动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类活动完全消灭了,东汉张衡的《东京赋》还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种恶鬼。
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
”在《荆楚岁时记》里还看见有记载,可是到了《东京梦华录》里,已经看不出有这样欢乐的庆祝场面了。
倒是“腊八粥”流传下来了,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有些现代巧媳妇还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
除夕守岁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只不过春节联欢的精彩节目破坏了温馨的气氛。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
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看来那时的人团年和现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岁。
而在《东京梦华录》里,我们看到除夕的庆祝活动又有了新的发展,上面说: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
诸班直戴假面,绣书色衣,执金枪龙旗。
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金副金虾铜甲装将军。
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
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
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
。
。
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这个傩仪,就是假面表演,只是那时没法现场转播,也拍不成电影,诚是憾事。
附:七夕话乞巧节昨天是旧历的七月七日,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
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话虽如此,但这个传说却以其凄美感人,长久以来在我国普通老百姓里流传。
有人说,七月七日这天应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她表现了古代相爱的男女之间淳朴,真挚和经得起时间和空间考验的爱情。
。
但也许在今天玩世不恭的男女看来,隔着一道茫茫的天河引颈长望,既不现实,挑着一对“电灯泡”孩子一年一度的匆匆相会,也实在乏味,倒不如在震耳欲聋的酒吧间里,扭啊扭,或者春风一度,各别东西,来得实惠, *** ,又不负责任。
固然,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的艰难,但恰恰唯其艰难和险阻,才激发起坚韧和持久,因此,这个故事才会长久地在人们中流传,才会附丽到七月七日这个仲夏夜的晚上,遥望星汉灿烂,而天河渺渺,独有天孙(织女星)闪闪烁烁,向着彼岸的河鼓(牛郎星)传递着她那永恒的爱。
而那种“杯水主义”,除了感官的一时享受以外,实在不能谈到多少精神价值。
早在汉代,《大载礼记·夏小正》就说:“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也就是说,至少在汉时,人们已经注意到织女星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以七月显得最为突出。
《史记·天官书》说织女“是天帝外孙。
”,也就是天孙的由来。
《星经》:则说“牵牛,名天关。
”,牵牛星就是牛郎,而河鼓则是后来转义。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现,他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这个传说可能起源在更早的东汉。
清末王湘绮的诗里写到:“厮养娶才人,天孙嫁河鼓,一配匆匆终百年,粉泪簪花总不语。
”他看到的是匹不匹配的问题,而更向往的是:“春来江上霞如绮,锦水鸳鸯不独飞。
”南朝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那时江汉地区,七月初七日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
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
也就是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织女相会的意义,而且有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义。
织女星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织女神,她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古代妇女在这天晚上,通过结扎彩丝线这样的女红活动来祭祀她,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称为“乞巧节”,这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节日。
后来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写到北宋盛时,七夕分外热闹,“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节,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
”,“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
铺陈磨喝乐(注)、花瓜、酒灸、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谓之‘乞巧’。
”。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与周密的《武林旧事》所记载的南宋临安七夕夜与北宋的庆祝活动大致相同,比起南北朝时期,乞巧节在两宋的活动更丰富多彩了。
我喜欢乞巧节,她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多元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启迪智慧和勾起对爱情遐想的节日。
原注:“磨喝乐”本佛经“摩侯罗”。
海珑AI说丨1982元中秋礼盒仅两粒月饼,过度包装为什么一直有市场?
近年来,官方对“天价”月饼、月饼“混装”等现象进行重点监管,一系列“组合拳”下,今年还有“天价”月饼售卖吗?
据调查发现,目前超市里售卖的盒装月饼集中在100元至400元之间,未超过价格红线,但个别五星级酒店的月饼礼盒高达近千元。
某陶瓷店铺售卖的1982元的汝瓷中秋礼盒中,显示有两个汝瓷手工杯、一个汝瓷莲花盘以及两粒月饼。
这样一款高价中秋礼盒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为什么过度包装的产品一直有市场呢?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过度包装可以给消费者一种高档、奢华的感觉。
对于一些人来说,购买昂贵的礼盒并不只是为了吃月饼,更多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这种心理需求使得过度包装的产品一直有市场存在。
其次,过度包装也是一种营销手段。
商家通过精美的包装和高价的定价,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奢华的形象,吸引了一部分消费者的眼球。
而这些消费者往往对产品本身并不那么在意,他们更因此,过度包装成为了商家吸引顾客和提高销量的一种手段。
此外,过度包装也与礼品文化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送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也是一种展示情谊和敬意的方式。
因此,人们在选择礼品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昂贵、精美的包装。
这种心理使得过度包装的产品在礼品市场上一直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过度包装的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包装增加了资源的浪费。
大量的包装材料和精美的设计使得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环境负担都大大增加。
其次,过度包装也容易引发消费者的不满。
一些消费者认为,他们购买的是产品本身,而不是包装。
因此,过度包装往往被视为商家对消费者的一种欺骗行为。
综上所述,过度包装的产品一直有市场存在,这既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商家的营销手段有关,也与礼品文化的影响有关。
然而,我们也应该在购买产品时,我们应该理性消费,不盲目追求表面的繁华和奢华,而是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实用性。
注:文案、配图均由AI生成,由海珑智能采编工具箱 *** 。
海报新闻编辑 巩小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