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家是专门研究自然界中生物和地质等多方面知识的学者。
他们通过观察、分类、记录和分析各种生物和地质现象,来深入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博物学家的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生物学、地质学、生态学等。
他们不仅要对各种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还要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分布范围、进化历程等。
同时,博物学家也要对地球的形成、演变和地质构造进行研究,探索地球的奥秘。
博物学家的工作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他们也经常参与自然保护和环境教育工作。
他们通过发表学术论文、撰写科普文章、举办讲座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自然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此外,博物学家还会参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工作,为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提供科学支持。
例如,博物学家可能会研究一种濒危动物的生态习性,了解它们的栖息地、食物来源和繁殖方式等,从而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他们还可能会研究地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有益的建议。
总之,博物学家是自然界的研究者和保护者,他们通过深入研究自然界的奥秘,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
达尔文之后最伟大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遗作:与蚂蚁相伴80多年的故事
视频介绍
每个时代,都会因为几位天才人物的出现而在历史上留下闪耀时刻。
在我们生活的当下,爱德华·威尔逊就无疑属于其中一位。
不过让人错愕不及的是,2021年12月26日,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享年92岁。
爱德华·威尔逊
1929.6.10—2021.12.26
他身上的标签,随便拎出几个,都绝对堪称“殿堂级”。
他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创建“社会生物学”,引发学界与民众的大讨论;倡导“生物多样性”概念,使其成为影响全球的重要理念。
他被认为是从亚里士多德、老普林尼,到培根、林奈、康德、梭罗的西方博物学道统的继承人,达尔文之后最伟大的博物学家。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博物学的符号和见证。
他在,博物学在。
似乎是对自己最后的时光有所察觉,2020年,已经91岁高龄的威尔逊出版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蚂蚁的世界》,这也被称为他的“天鹅之歌”。
威尔逊的一生都离不开蚂蚁,与之相伴80余年,所有感悟与惊喜都被浓缩在了这26个由自己精心挑选的,与蚂蚁有关的故事中。
今天,《蚂蚁的世界》中文版历经一年多的翻译,终于与大家见面。
接下来,就跟着阿信一起,从小小的蚂蚁,来一窥这位传奇大师的一生吧……
1、“蚁人”威尔逊
虽然有着数不清的荣誉和头衔,但真正能让威尔逊终身已以为傲的,唯有他的“蚂蚁学”研究。
威尔逊一生发现了400多种蚂蚁,征服了“蚂蚁分类学界的珠峰”、全世界更大的蚁属——家蚁属的分类,他的名声和大部分思想都是建立在他对蚂蚁的研究之上。
因此也被称为“蚁人”。
也许你会好奇,这位大师怎么会对蚂蚁感兴趣?
这一切都要回到1936年,天堂海滩(Paradise Beach)上的那个夏天。
威尔逊回忆,那时他才7岁,一条鱼上钩后,一时大意,扯得太猛,结果,背鳍中的一根尖刺恰巧刺中了他右眼的瞳孔。
由于太想要待在户外,他一直没有吭声,几个月后,威尔逊返回彭萨科拉老家,右眼瞳孔开始起雾,出现外伤性的白内障。
从那以后,威尔逊就只剩下左眼有健全的视力。
很幸运的是,左眼在近距离的视力,比一般人的平均视力更为敏锐,在眼科视力表上为2.0,而且终生如此。
虽然丧失了立体视觉,但却能清楚辨识小昆虫身上细小的图案和容貌。
威尔逊说,他之所以注定要当昆虫学家,一辈子研究或飞或爬的微小昆虫,不是因为拥有什么怪癖的天赋,也不是因为有什么先见之明,完全就是因为单纯的意外事件,限制了他的生理能力。
至于为什么是蚂蚁,在《蚂蚁的世界》中,威尔逊说,这是由于10岁时,看到《国家地理》上一篇名为《蚂蚁:野蛮与文明》的文章,勾起了他对蚂蚁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仅仅4年之后,他有了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发现——火蚁。
1942 年夏天,13 岁的爱德华·威尔逊在亚拉巴马州莫比尔老威尔逊家附近的空地上拿着扫网,旁边有一窝入侵火蚁。
威尔逊在一块挖开的土地中发现一座约30厘米高的蚁丘,里面满是他在其他地方从未见过的蚂蚁。
结果发现它们是入侵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这也是其在北半球的首例记录,要知道此时他还只是个14岁的孩子。
很快,红火蚁入侵变成了美国的全国性问题,然后成了国际性问题。
它在夏威夷登陆,并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中国建立了滩头阵地。
火蚁
威尔逊真正的学术生涯始于1946年,那年他17岁,刚一进入亚拉巴马大学就专攻昆虫学,尤其是蚂蚁,并暗自下定决心将此作为一生唯一的事业。
29岁,威尔逊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发表过或者正在付印的专业论文已经达到55篇,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
威尔逊的博物学家成长之路,遵循着古典探险路径。
30岁开始,他奔赴新几内亚和其他太平洋岛屿以及美洲热带地区,从事蚂蚁分类等研究,掌握了完整的蚂蚁生态分布图谱。
1946年9月,17岁的爱德华·威尔逊抵达亚拉巴马大学。
2、蚂蚁社会的运转密码
小小的蚂蚁,究竟能蕴含怎样的精彩故事呢?
《蚂蚁的故事》中,威尔逊写道,蚂蚁在地球上繁荣的时间比人类要长100多倍。
分子生物学研究估计,蚂蚁起源于1.5亿年前,相比之下,现代智人不到100万年前才出现在非洲,算下来只是1.5亿年的一瞬间而已。
不光是进化历程悠久,蚂蚁的数量和种类也远远超过想象,迄今为止被发现、定名并详细研究的蚂蚁就有超过1.5万种,相当于鸟类和哺乳动物物种数的总和,除了高寒地带以外,它们渗透到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各个角落。
粗略估计,当今大概有一亿亿只蚂蚁与人类共存,大约是同时存活的人类数量的一百万倍,地球上蚂蚁的总重量大约与全人类的体重相当。
蚂蚁社会是名副其实的“母系制”,雌性蚂蚁拥有完全的主导权,所有忙于劳动、探索外部环境或是参加蚂蚁战争的都是雌性,与其说是“蚂蚁王国”,不如称为“蚁后王国”。
相较之下,在这种几乎完全的女性世界中,雄蚁变成一种“可悲”的生物。
雄性蚂蚁仅仅作为一群会飞的 *** 导弹存在于蚁群中,导弹一经“发射”,它们就会被禁止再次进入曾经生活的蚁巢。
雄蚁在婚飞时不管交配成功与否,都会被蚁群遗弃,并在之后的几小时或最多几天内死于雨水、高温或捕食者的爪牙之下。
威尔逊玩笑着说,尽管在一切人类活动中,他都忠实地站在女性这边,但蚂蚁世界里的两性自由主义却着实让他难以淡定。
蚂蚁采集植物碎片
除了令人惊恐的性别真相,你还能听到威尔逊绘声绘色地学着蚂蚁说“蚁语”,可爱至极。
在被昆虫学家分过类的1.5 万多种蚂蚁中存在着不同的语言——“蚁语”,它们是一系列信息素,工蚁使用它们来安排社会生活。
那么,一种工蚁会使用多少种信息素呢?在威尔逊期称之为“蚁语”(formicese)的语言中,他猜测大概有10个到20个单词。
威尔逊甚至会探究,一种蚂蚁能不能“读懂”另一种蚂蚁的语言这样,每个小孩子都会好奇的问题。
蚂蚁是嗅觉的天才,它们依靠气味建立了文明。
例如,蚂蚁可以将信息素和其他气味混合在一起创造出“原始语句”。
威尔逊说,觅食工蚁遭遇火蚁时,会立刻跑回蚁巢告知蚁群,释放警示信息素,就像在呼喊“紧急情况!有危险!”。
然后,它会用刚刚在战斗时粘在自己身上的火蚁的气味表达“敌人”的意思,随后,它会转头沿着之前留下的气味踪迹跑回去,就像在说“这边,跟我走”。
可以想象,此时空气中可能弥漫着另一种信息素,向那些即将投入战斗的蚂蚁暗示:“女王!女王!为了女王战斗到底!”
生动不?作为两度获得普利策奖的科普作家,就蚂蚁研究而言,威尔逊可以说是世界头号选手。
3、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蚂蚁?
蚂蚁的故事虽然精彩,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要的问题应该是,我为啥要去了解一群蚂蚁呢?
威尔逊在《蚂蚁的世界》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套严密到令人毛骨悚然的“蚂蚁的道德准则”。
一只普通工蚁的“蚁生”大概有这么几个阶段:年轻时,主要负责照料蚁后及其后代,随后,它们会更多参与到蚁巢的修复和内部事务中去,年老时,工蚁们倾向于在蚁巢外服务,充当哨兵、觅食者、卫兵或战士的角色。
最终,它们会本着不给同类添麻烦的准则离开蚁巢,如果死在巢穴里,则会被丢弃在原地,直到尸体腐烂才会被搬到蚁群的垃圾站丢弃。
这套逻辑听起来实在有些残酷,但在威尔逊看来,这也给了人类一个审视自身的机会:
蚂蚁依靠自己的本能创造文明,因为他们只能创造演化允许它们创造的一切,而没有能力做其他事情。
相对它们而言,人类被自我、家庭和部落的相互竞争的需求所撕裂。
我们利用文化来驱除或至少驯服本能,甚至在利用它来创造我们的价值观时也是如此。
除了上面这些“实用”的因素,彼时90多岁的爱德华·威尔逊在《蚂蚁的世界》中强调,这本书带给读者更大的感触,或许不是从中收获多少关于蚂蚁的知识,而是转变了一种看待地球生物多样性的视角。
威尔逊由衷地希望这本书能够吸引那些有兴趣在科学事业上有所发展的学生,他觉得即使从十岁开始培养这种兴趣也不算太早。
除蚂蚁外,还有超过一百万种昆虫、蜘蛛和其他节肢动物有待充分
未来的学者对生物圈这一部分的研究越充分,对我们和我们的世界就越有益。
是什么成就了当代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威尔逊?
相信你看完《蚂蚁的世界》就会得出答案,是好奇心,是对昆虫无尽的兴趣。
就像威尔逊自己说的那样: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喜爱昆虫的时光,而我始终没有从中走出来。
“若时光再次流转,我仍然会是天堂海滩上的那个小男孩,那个对赛弗柔安水母着迷不已但只瞥了一眼水底怪兽的小男孩。
”威尔逊如是说。
大师已逝,通过最后一部作品,也许,他真心想对你说的,便是这句: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希望你也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