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古称胡瓜由西汉谁从西域带到中原
黄瓜古称胡瓜是由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
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带回了黄瓜,还带回了苜蓿、芝麻、蚕豆、核桃、葡萄、石榴、胡萝卜、香菜、大蒜等农作物。
黄瓜古称胡瓜由西汉谁从西域带到中原
黄瓜古称胡瓜,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把西域或者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称作为“胡”,因此从这些地区带来的食物都会有个胡字,表明是来源于西域地区的产品。
张骞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之一位对古代中亚、西亚进行实地勘察的人物,他对当时西域地理、人文、风俗、社会等领域的研究为中国历史文化传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据悉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石勒建立后赵,由于石勒是羯族,非常讨厌被称为胡人,所以忌讳“胡”字,所以后面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胡瓜改为了黄瓜。
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胡瓜”,为何会变成“黄瓜”?
视频介绍
文|苹果小哪吒
01、黄瓜别名“胡瓜”的来历
我们经常吃的胡萝卜、荷兰豆、胡椒、西红柿都是从外国传进中国的,生活中大家听到带“胡”、“荷兰”、“西”字取名的东西经常很容易辨别这东西是不是中国本土就有生产的。
黄瓜其实也是从西域传进来的植物。
它原产于印度热带地区,有一个别名叫“胡瓜”。
那么具体是什么时候传进来的呢?史书记载,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要回中国时,就把黄瓜这一物种也带回了中国。
《本草纲目》这样记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
看来,张骞真的带回不少东西,石榴最早也是他带回来的。
(现代温室种植的黄瓜,图片来自 *** )
我们现在都称这种植物叫黄瓜,“胡瓜”这个名字几乎无人知晓。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使用黄瓜这个名字呢?
02、黄瓜这一名字的起源
有关黄瓜这一名字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和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有关。
这位石勒是少数民族——羯族人,他登基当上皇上后,对国人称羯族人为胡人很不满,于是下令: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不能出现“胡”字,违者问斩。
有一次,石勒召见地方官员时,看到郡守樊坦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很不高兴,就问樊坦为什么可以衣冠不整地来朝见自己。
樊坦匆忙之中忘记谨言慎行,随口回答,说都是因为胡人没道义,把衣物抢了去,害得自己只能褴褛来见皇帝。
他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犯禁忌了,向皇帝认罪。
石勒没有再指责。
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说知不知道这盘东西叫什么名字。
聪明的樊坦知道皇帝在考他,就回答这是“玉盘黄瓜”。
石勒听了很满意。
另一种说法和隋朝末代皇帝隋炀帝有关。
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对胡人很忌讳。
忌讳到什么程度呢?他称胡床为交床,称胡瓜为黄瓜,下令修筑长城以避胡人。
唐代一个叫杜宝的人也记载了类似的情况。
杜宝在《大业杂记》中这样记载隋炀帝:“自幕北还至东都,改胡床为交床,胡瓜为白露黄瓜,改茄子为昆仑紫瓜。
”
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或者是否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有其他的原因,都不得而知。
胡瓜改为黄瓜,确实有生物依据,因为黄瓜成熟后皮会变成黄色。
北魏贾思勰在他的代表作《齐民要术》中写道:“收胡瓜,候色黄则摘。
”不过,今天大家都不会等到黄瓜瓜皮变黄后吃它,人们更喜欢吃青翠的黄瓜。
从唐朝到清朝的文献来看,这些朝代的人已经使用“黄瓜”这个称呼。
唐朝一本叫《种树书》的著作中就提到黄瓜。
我们熟悉的大词人苏轼在《浣溪沙》中写道:“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 陆游的《剑南诗稿》有这样一句话:“黄瓜翠苣最相宜”。
宋代的医书提到黄瓜的养生作用,甚至提到黄瓜叶可以入药。
元代的农书提到黄瓜的种植技巧,谈论什么天气种植黄瓜最适合。
元代一本叫《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的书则向读者介绍厨房秘诀,告诉大家怎么利用醋和蒜头来让黄瓜更好吃。
明末刘侗和于奕正写的一本书《帝京景物略》这样记载:“元旦进椿芽、黄瓜……一芽一瓜,几半千钱。
”明代的医书比宋元的更常介绍黄瓜入药的 *** 。
黄瓜叶子,图片来自 ***
清朝嘉庆年间一首名为《京都竹枝词》的作品这样描写冬天黄瓜的珍贵: “黄瓜初见比人参,小小如簪值数金。
微物不能增寿命,万钱一食亦何心?”之所以冬天的黄瓜这么珍贵,是因为冬天不产黄瓜。
黄瓜盛产于夏天,当时人们在当天吃到的黄瓜基本都是反季节种植的。
尽管明代时,人们创造温室条件种植反季节蔬果的技术已经比以前进步,但是这种种植能力还是没有今天那么强大,所以一个小小的反季节黄瓜能值数金。
《光绪顺天府志》就记载京城二月的小黄瓜价格,称这种小黄瓜“价昂如米”。
(刚长出来的小黄瓜,图片来自 *** )
正因为冬天的黄瓜不容易得到,所以黄瓜成为不少文人雅客、美食家谈论的食物。
著名作家梁实秋曾经在一篇在散文里这样写道:“在北平,和香桩拌豆腐可以相提并论的是黄瓜拌豆腐,这黄瓜若是冬天温室里长出来的,在没有黄瓜的季节吃黄瓜拌豆腐,其乐也何如?”可见他对黄瓜的喜爱。
03、黄瓜的另一个别名
“王瓜”黄瓜除了胡瓜这样一个别名,还有王瓜、吊瓜、唐瓜、勤瓜等别名。
元明以后,北方不少人称呼黄瓜为王瓜,这从元明时期的不少文献对黄瓜的称呼可以看得出来。
明代王世懋《学圃余疏》记载:“王瓜出燕京更佳,其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
明代小说《金瓶梅》曾经提到这样一道佳肴——“曲湾湾王瓜拌辽东金虾”。
明代有一本叫《致富奇书》的著作,这样介绍黄瓜:“王瓜本名黄瓜,有青有白皮”。
清代一些文献,例如一些地方志等,也提到黄瓜即王瓜。
有些生活在清末的人也称呼黄瓜为王瓜。
老舍一部描写旗人生活的小说《正红旗下》有一句这样的描写:“到十冬腊月,她要买两条丰台暖洞子生产的碧绿的、尖上还带着一点黄花的王瓜。
” 至于黄瓜为什么又叫王瓜,也没有非常确切的说法,据说是因为“王”与“黄”读音接近,但“王”字的笔画少,容易写,所以“王瓜”这个名字就开始流行起来。
中国地大物博,盛产各种蔬菜瓜果,不过古代人饭桌上的食物没有我们今天这么丰富,因为一些我们现在常见的蔬果其实是逐渐从域外传到中国的。
除了黄瓜,茄子、大蒜、秋葵、菠菜这些也是外来的蔬菜。
参考文献:
1.曹金洪编,《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文化趣闻》,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年。
2.蒋逸征,《庭院里的西洋菜 中国的外来植物 蔬菜》,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